在陶瓷造型中,有一種器型從古自今都深受人們的喜愛,那就是瓷瓶,因為“瓶”與“平”諧音,所以瓷瓶就被人們寓以平安、吉祥之意。
瓷瓶的種類有很多,清代著名瓷器專著《陶雅》中,就記載有:“瓶之式樣,千變?nèi)f化,無有窮期,故瓶獨尊于他品。”對于五大名窯之首的定窯來說,其瓷瓶種類之多,是其它窯口所不能比的,這也是有史料記載的,明人高濂所著的《燕閑清賞箋》中,就記載有定窯瓷瓶“式類數(shù)多,莫可名狀,諸窯無與比勝”。
梅瓶在定窯瓶類器型中是最常見的,對于它的用途,歷史上一直有爭議,有人說它是盛酒器,有人說它是花瓶。其實,在宋代時,梅瓶是用來盛酒的,在宋代中國文言軼事小說《侯鯖錄》中,記載有:“陶人之為器有酒經(jīng)焉,晉婁人盛酒,似瓦壺之制,小頸,環(huán)口,修腹,受一斗。”其中提到的“酒經(jīng)”,器型與梅瓶非常相似,可以認定就是現(xiàn)在的梅瓶,只不過在宋代它被稱為“酒經(jīng)”。
有人可能會提出反對意見,依據(jù)就是南宋詩人韓淲在《澗泉集》中有“詩案自應(yīng)留筆硯,書窗誰不對梅瓶”,宋詩人王镃在《雪夜二首》中,也寫有“調(diào)朱旋滴梅瓶水,讀過唐詩再點看”,但是,我們都知道,宋人有“四藝”,分別是:插花、點茶、焚香、掛畫,尤其是宋代文人,以插花為雅好,因此詩作中提到的“梅瓶”,很可能是插了梅花的瓶子,與本文說的梅瓶毫不相關(guān)。
從宋代開始,不論哪個朝代,這個“小口、短頸、豐肩、修腹、窄脛”的瓶類器物,都是被用來盛酒的,因此定窯“梅瓶”雖然有不同的稱呼,酒經(jīng)、酒京、酒缸、酒瓶……但都和酒有關(guān)。直到清末明初,許之衡在《飲流齋說瓷》中,才正式將其命名為“梅瓶”,書中是這樣記載的,“口細而項短,肩極寬博,至脛稍狹,折于足則未豐,因其口徑之小與梅之瘦骨相稱,故名梅瓶也。宋瓶雅好此式,元明暨清歷代皆有斯制”。至于它何時被用來插花,大家眾說紛紜,并沒有準確的時間。
如今,現(xiàn)代人在裝飾家居時,大多是選用梅瓶,梅瓶也早已摒棄了最初的功能,大家如果對梅瓶感興趣,可以看一看陸軍所著的《中國梅瓶研究》,相信你一定會有所收獲。另外,大宋定窯也設(shè)計過幾款精美的梅瓶,感興趣的可以到曲陽羊平鎮(zhèn)藝術(shù)家部落內(nèi)的大宋定窯藝術(shù)展廳,或者北國商城五樓我們的專柜看一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