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紅樓夢》第63回“壽怡紅群芳開夜宴”中,曾有這樣一段描寫,“那四十個碟子,皆是一色白粉定窯的,不過只有小茶碟大。里面不過是山南海北,中原外國,或干或鮮,或水或陸,天下所有的酒饌果菜。”有的朋友可能會產生疑問,這段話里面的“白粉定窯”,難道是釉色為粉色的定瓷嗎?
要解答這個問題,我們還要從頭說起,了解一些歷史上的“定窯系”。和現如今一件商品成為爆款以后,馬上就會出現仿品一樣,宋代定窯成為五大名窯之首,被稱為“天下第一瓷”后,很快在全國各地就出現了仿品,無論是在造型,還是裝飾上,都和定窯十分相似。上面提到的“白粉定瓷”,就是宋王朝南遷以后,一部分定窯工匠也隨之南遷,將定窯燒制技藝帶到南方,當時景德鎮(zhèn)一些諸如碗、盤、缽這類生活用瓷,也采用芒口覆燒的技法,在景德鎮(zhèn)仿燒的定瓷,歷史上稱為“南定”。
除此之外,邯鄲的磁州窯,山西的平定窯、霍州窯,江西的臨川窯、安徽的宿州窯,四川的彭城窯等諸多窯口,在當時都開始競相模仿定窯,形成了歷史上知名的“定窯系”。這些窯口所燒制的瓷器和定窯燒制的定瓷,在質量上只有些許差別,并且還催生了很多“行話”,專門用來稱呼不同窯口的仿品。比如上面提到的“南定”。
明代曹昭《格古要論》中記載,“元朝戧金匠彭均寶,效古定瓷折腰樣者,甚整齊,故名曰彭窯,土脈細白者與定瓷相似。賣骨董者稱之為新定器。”說明在元代,“定窯系”的代表山西霍縣窯最為知名,仿制水平非常高,其仿制的定窯產品被稱為“新定”。
再比如定窯成為官窯后,其周邊也有很多民窯,原料和工藝和定窯相同,但是做工粗糙,裝飾簡單,因此被稱為“土定”,這里要提一句,中國陶瓷研究界泰斗、定窯遺址發(fā)現者葉麟趾教授所著的《古今中外陶瓷匯編》提到“土定……是為定窯本態(tài),即其原始之物也。”
總之,定窯在宋代形成了龐大的定窯體系,并形成了屬于自己體系的一套制瓷工藝和制瓷風格,在宋代各窯中出類拔萃,獨樹一幟。